田子超 中国建设报
“我觉得把中国变成外国建筑师的试验场是不可思议的。我们为外国建筑师创造了如此肆无忌惮的条件:用想象去挑战技术,用花钱的手段来解决技术。”早在十余年前,还是青年建筑师的吴晨就曾这样表达他对当代中国建筑设计领域的看法,并且成为备受媒体关注的公众人物。但随后,吴晨意识到,在当时狂热的建筑风潮当中,如果只有呐喊是苍白无力的,他必须做些什么。
在当时,吴晨已经在国外工作多年,作为主要设计师曾参与了位于伦敦的英国内政部总部建筑设计和泰晤士河沿岸格林威治半岛城市设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渐形成了以城市设计为平台、以城市复兴为理论支撑的建筑观和设计方法。所以,他希望能够在本国用实践证明中国建筑师的理想与实力。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几乎淡出了公众场合,也极少发声。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长久的沉默,换来的是一件件匠心营造的作品:北京大栅栏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研究,北京传统北中轴(地安门外大街段)保护整治复兴设计,北京南站、广州(楼盘)南站和南京(楼盘)南站等高铁站站房设计,北京首钢主厂区整体城市设计以及位于北京cbd核心区的城市设计及高度达到528米的“中国尊”项目——目前中国建筑师主创设计并在建的世界最高建筑,也是全球地震八度设防区最高的超高层建筑……随之他的团队也在快速壮大,被业内人士称之为中国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领域的“梦之队”。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以后,中国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也意味着‘中国作为外国建筑师试验场’的终结。如何把‘一个尊重、五个统筹’落到实处,把精神化为行动,需要新的科技手段、开放的平台予以支撑。”5月20日,国家特聘专家、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吴晨博士向中国建设报记者详细介绍了这些年来这支城市设计“梦之队”的实践经验,以此为中国城市设计与复兴提供案例参考。
情系大栅栏:渐进式有机更新与城市复兴
城市之所以繁荣和充满魅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拥有其他地方难以比肩的商业文明。纽约第五大道、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伦敦牛津街让全球旅游者为之着迷,理由很简单,除了琳琅满目的商品之外,人们能够在此体验到城市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从中品味悠悠的岁月积淀和最具潮流的时尚风情。
北京的大栅栏也应有此地位。大栅栏地处以故宫、前门为标志的北京旧城景点最集中的地区,这里一直是国内外旅游者重要的观光游览区,这里也曾经是北京旧城的商业中心。但是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由于大栅栏地区城市功能定位的模糊,面对快速发展的西单、王府井等现代商业中心的快速崛起,原来所承担的商业中心功能迅速转移,产业缺乏活力,未能与时俱进,昔日繁华不再。
长期以来,大栅栏地区的保护与发展受到各界的高度重视,专家学者对该地区进行过多方面的研究,但对该地区的保护与发展难以形成统一的认识,也没有实质性的工程进展。新千年以来,北京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北京申奥成功以后,大栅栏地区的整治工程已是箭在弦上。
2004~2005年,吴晨及其设计团队在原有规划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大栅栏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研究,其后又开展了一系列实施节点的保护整治复兴工作。
大栅栏的地位决定了其规划设计的难度。吴晨一直秉承着旧城保护中“积极保护、有机更新、整体创造”的学术思想。其中,“积极保护”,即将遗产保护与建设发展统一起来,不仅保护遗产、文物建筑本身,保持其原生态、环境与风格,在周边确定缓冲区、保护区,而且对保护区内发展中的新建筑,必须使其遵从建设的新秩序,即在体量、高度、造型等方面要尊重历史遗产所在环境的文脉,要尊重文化遗产所在主体情况,以烘托文化遗产,加强原有文化环境特色为依归,这样使所在地区既保持和发展城市建筑群的原有的文化风范,又对新建筑赋予时代风貌,即“有机更新”。
据此,吴晨主张大栅栏的规划坚持旧城保护规划的真实性原则,遵循“重点保护历史性建筑,普遍改善环境设施,整体保持传统风貌,局部合理改造更新”的保护规划方针,全力保存规划区域内真实的历史信息,保护历史遗存和原貌:根据规划地段的性质与特点,保护该区内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妥善处理保护整治与更新发展之间的关系,“以保护求复兴,以复兴促保护”;在保护好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复兴大栅栏街区的传统商业活力、改善传统四合院的居住条件、发掘提升区域的整体文化潜力,以带动整个大栅栏片区的未来发展,让历史场所与社会的现代功能相适应。
需要指出的是,新科技手段的使用,使他们的规划设计更为精准,并积累了大量数据信息。早在十年前,吴晨团队首次通过引入gis(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方法,对大栅栏地区进行详实的定性定量分析,并建立gis操作管理平台,以实现科学便捷的规划管理,也是北京首次在规划编制中实现控规与城市设计的结合。
由于应用gis系统对官方统计资料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在充分了解地区产权状况的情况下开展设计,从而减少了规划在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同时,规划设计尊重私产房,房屋修缮后仍由原有商户进行经营,并且在改造实施过程中减少因道路市政改造对商户的影响;对于共产院落,适当进行院落清理工作,拆除加建房屋,恢复原有历史格局。
城市复兴并非一蹴而就,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它本身就是一个持续更新、逐渐完善、不断创新的动态过程。因此,大栅栏历经近十年的整治复兴,当地居民、原商户、政府、凯发官网入口首页的合作伙伴、新入驻商家、旅游者以及规划师、建筑师共同构成了一个交流合作平台,通过逐个项目的实践,渐进式地实现着大栅栏的再次繁荣和兴旺,并且这个过程还将一直持续下去,成为中国城市复兴的一枚样本。
礼赞“中国尊”:全球化视野与中国气象
如果说,大栅栏城市复兴实践要更多地体现“复其所有”,那么北京cbd未来第一高的“中国尊”则是“兴其所无”的中国式创造。
“高处不胜寒”。正如吴晨所言,2000年之后的中国城市,往往成为外国建筑师的试验场,很多“奇奇怪怪”的地标式建筑占据了城市的中央,城市天际线犬牙交错、混乱不堪。不少这一时期的建筑创作被网友冠以各种戏谑式的外号,成为一种特定时期下的文化现象。然而,作为北京cbd区域内的扛鼎之作,“中国尊”却未闻非议,吴晨及其团队在2010年国际竞赛中200余个cbd核心区城市设计的提交方案及近80个z15地块的竞赛方案中拔得头筹。这次胜利,堪称一场国际水平的城市设计经典巅峰对决。在2014年“当代中国十大建筑”评选中,有133万张公众选票投给了“中国尊”,从而使“中国尊”名列第一。很多看了“中国尊”建筑设计的人士都有这样一个感觉:“正”。
由吴晨主创设计的超高层“中国尊”项目,位于北京cbd核心区z15地块,高度达到528米,是目前中国建筑师主创设计并在建的世界最高建筑,也是在地震八度设防区世界上最高的超高层建筑。2018年建成后,“中国尊”将成为北京的第一高度。
吴晨告诉记者,“中国尊”的高度不仅一举刷新了国贸三期330米“京城第一高”的纪录,而且因为它位于北京长安街畔,天生就具备了“国门第一高”的潜质,所以势必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但是我们的设计并不是刻意追求高度,最重要的是建筑的内质应该与它所处的位置、环境、历史相吻合,只有这样,建筑才能拥有长久的生命力。我们希望这个建筑会因为它的品质、文化特质等内在因素成为国家首都引以为傲的传世之作。”
在吴晨看来,相邻建筑间的关系尤为重要,对于cbd核心区最高的标志性建筑物而言,能从不同视角形成无遮挡的“视觉”通道非常重要。因此,“中国尊”设计打破了目前建筑界的一个弊端:“就建筑论建筑”,跳出建筑,把建筑真正作为城市、区域的一部分去综合考虑,用设计组的理念来表述,就是“宏观、中观、微观要系统考虑”。
对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认为,z15地块的设计在宏观——cbd区域、中观——cbd核心区、微观——楼宇组团三个层面上分别对规划区域的对外及过境交通走廊、路网结构、公共交通、慢行交通、静态交通、交通组织规划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
“中国尊”作为cbd核心区规划中的制高点,将继央视大楼和国贸三期后,承担着引领cbd门户世界性形象的地标作用。它外观设计独特、现代而优雅,体现了恢弘的中国气象。
传统东方哲学擅长以具象实体传达抽象意境,所谓“器以藏礼”的东方礼制,就是以“形而下”之器传递“形而上”之道。尊,古之礼器,意为敬奉,起时双手捧至顶,行顶天立地之势。表常有纹,上书吉祥之图案,后延为敬言。又逢祭祀之所用,故为大,又申为重,长于尊之后,曰尊重。建筑构思源于中国传统礼器之重宝——“尊”的意象,蕴藏着“华夏之礼”的古典气度,取尊贵庄重之意。因其所处地位的显赫性而从整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身高528米的“中国尊”以灵动的弧线构成,因此虽然高大,却不失婉约,简单的建筑线条看起来极具以柔克刚的效果。如此的设计不仅是为了追求耐看的视觉审美效果,同时也是出于构建设合理建筑结构的考虑。“中国尊”曲线优美,也符合功能要求,充分考虑了超高建筑的安全性需要。
作为北京的新地标,“中国尊”建筑设计充分考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对话关系,最大限度地创造高质量的城市空间以及清晰生动的城市意象。建筑底层建筑表皮内退,形成巨大的公共灰空间,与中心绿轴相互渗透,强调了室内外空间的复合。“中国尊”入口空间位于cbd核心区的中轴线,设计从建筑本身和整个核心区形象考虑,建筑的南北入口设计体现突出的形象和清晰的标识性。同时,不同功能之间的交通组织也截然分离。
从城市进化角度来看,“中国尊”不仅仅是一栋超高层建筑,更是城市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的缩影,其超大的规模、符合的功能、多层次的交通都代表着国际上最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工程技术,从而成为集约化、综合化、高品质的城市功能载体。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对于吴晨和他的城市设计“梦之队”而言,城市复兴将永无止境。